固体颗粒性质:
粒径分布:颗粒越细,滤饼阻力越大,过滤速度越慢;均匀的颗粒分布有助于形成透气性好的滤饼。
形状与硬度:不规则或软性颗粒易堵塞滤布孔隙,降低过滤效率。
浆料浓度:浓度过低时,滤饼形成慢,耗时长;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流动性差,分布不均。
粘度:高粘度物料(如含胶体或有机质)流动性差,过滤阻力大,需调整温度或添加稀释剂。
酸碱性(pH值):强酸/强碱可能腐蚀滤布或设备,需选用耐腐蚀材料(如聚丙烯滤布)。
材质:
涤纶(耐酸)、丙纶(耐碱)、尼龙(耐磨)等,需根据物料化学性质选择。
孔径与透气性:
孔径过大会导致穿滤(固体流失),过小则易堵塞。需匹配颗粒粒径(通常孔径≤颗粒最小尺寸的1.5倍)。
编织方式:单丝滤布易清洗,复丝滤布截留效果好,但易堵塞。
压力:
提高压力可加速过滤,但过高压力可能导致滤布压实、孔隙堵塞(尤其对可压缩性滤饼)。通常范围0.4-1.5 MPa。
过滤温度:
升温可降低液体粘度(如油脂类物料),但需注意滤布和设备的耐温极限。
过滤时间:
时间过短则滤饼含水率高;过长则效率下降,需通过实验优化周期。
压滤机类型:
板框式(适用于高固含量)、厢式(密封性好)、隔膜式(可二次挤压降低含水率)。
滤板尺寸与数量:
过滤面积越大,处理能力越强,但需匹配泵的流量。
密封性:
漏液或漏气会降低有效压力,影响滤饼成型。
预处理:
絮凝/混凝:添加药剂(如PAC、PAM)使细颗粒团聚,提高过滤速度。
稀释/加热:降低粘度或调整浓度。
滤饼洗涤:
若需回收滤液或去除杂质,洗涤次数和方式(顺洗/逆洗)影响最终纯度。
滤布清洁度:
堵塞或破损的滤布需及时清洗或更换(反冲洗或化学清洗)。
设备保养:
定期检查滤板平整度、液压系统压力、管路是否泄漏等。
实验验证:通过小试确定**压力、温度、滤布类型等参数。
自动化控制:采用PLC控制压紧力、进料速度等,减少人为误差。
联合工艺:对难过滤物料,可结合离心、真空过滤等预处理。
通过综合调整上述因素,可显著提升压滤机的过滤效率、滤饼含水率及处理能力。